“农忙不误事、农闲有活干、早晚能顾家”。 4月18日,在钢城区里辛街道前朱山村扶贫车间里,不时传来隆隆机器声。工作人员有的在挑拣花生,有的在操作机器进行花生油加工。 这里的花生油采取古法压榨,花生经过挑选、磨碎、蒸炒、压榨等一道道工序,“化身”为醇香的花生油灌装入桶。“村集体合作社花生油厂的开办,不仅壮大了村集体收入,而且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一举两得。”村党支部书记秦东吉说。 扶贫车间托起产业扶贫主体 前朱山村为省级贫困村,山地居多,村民多种植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看天吃饭,收入微薄。 在“第一书记”的帮助下,村里相继组织召开了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大家一致同意开办自己的花生油厂。去年8月,花生油厂正式投产后,不仅优先使用本村的花生,而且每斤收购价格也要高于市场价。为保证村民的花生质量,村里还不断改良花生品种,保证村民收益。 作为省级贫困村的前朱山村先后实施合作社扶贫和旅游扶贫等项目,贫困人口定期分红,同时增强村民劳动技能,增加就业务工途径。 针对贫困群体“等、靠、要”等观念,钢城区鼓励企业、镇、村因地制宜建设了手工艺、布艺、副食品加工等扶贫车间,组织贫困群众从事适合农村发展、简单易行的农产品加工、手工艺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让贫困人口学技能、增才干,不断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实现精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过去,不少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让乡村缺乏活力。而扶贫车间的到来,使这一切悄然发生变化。扶贫车间带来了新希望,之前乡村“空心化”带来的慵懒之风一扫而光。如今,在钢城区,返乡创办公司助力脱贫攻坚的创业者不在少数。 艾山街道大龙门村的赵京胜过去做二手车买卖,回村后成立龙门商贸有限公司,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贫困户180人通过进行藤椅加工和节水灌溉设备阀门加工等增收。 在钢城区,像前朱山村、大龙门村这样的扶贫车间、扶贫作坊共有100多个,已建到了镇(街道)、功能区,开办到村组,延伸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挣钱顾家两难问题,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新路子。 “一户一策”助贫困户稳固脱贫 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钢城区还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由镇级指导各村汇总摸清全村基本情况、制定村级脱贫攻坚方案;由帮扶责任人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立足贫困户自身条件,制定具体帮扶方案。 钢城区辛庄镇的侯家台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村里成立了“沃野千里节水管材加工”扶贫车间,目前有27人在车间组装管材,平均年收入8000元左右,年产值15万元。据了解,现在该扶贫车间因为业务的快速拓展,由“单纯组装”变为“集生产加工与组装于一体”的生产模式。目前,生产设备已安装完毕,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钱给物只能帮一时,真正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才是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侯家台村还依托“凤华家庭农场”养獭兔,依托“庭院经济”养黑木耳、养蘑菇。村“两委”成员先后到外地学习考察中草药种植及加工,引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村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实现贫困户长远稳固脱贫,钢城区还研究制定了相关的执行政策,确保扶贫资金向收益稳定、风险较小,能够长期发挥效益的好项目倾斜。同时,鼓励打破镇域界限,将分散的闲置、低效扶贫资金集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最大限度增加项目收益,放大扶贫资金效用,并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运行。 在收益分配上,该区还明确项目参与各方在法律和现有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确定项目运营收益具体分配方案。 2018年全年,钢城区共实施扶贫产业项目8个,利用扶贫资金2392万元,并组织召开了项目评审会,采取现场观摩、集中评审等方式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使得产业扶贫成效更加明显、脱贫攻坚的氛围更加浓厚。 原标题:钢城区围绕“产业+就业”做好扶贫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