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埠岭,当地人大都耳熟能详,最大的特点是土壤贫瘠、干旱异常,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种啥啥不长”。莱芜区方下镇蔺家楼村就位于长埠岭地带。
由于灌溉条件有限,过去,蔺家楼村村民种植粮食作物收入了了。为改变这种现状,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经过考察调研,决定流转村里70多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发展高效农业。
流转土地跟村民协调是关键。这70亩土地涉及68户村民,情况复杂。“村‘两委’的成员分成了两组,挨家挨户进行沟通,向他们说明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好处。”村党支部书记李民普说。经过沟通,大部分村民支持村里的工作,但地上附着物的问题又成了土地流转的“拦路虎”。“这个问题我们都理解,所以我们就不断地往村民家跑,协商、做工作。”村里的工作人员说。
跑断腿,磨破嘴,土地流转工作终于完成了。
村民的工作做通后,村里开始考虑由谁负责经营这片土地。“我们首先在村里下了通知,村民自愿承包,但到了截止时间,没有村民前来办理相关手续。”李民普说。
土地都收起来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村里决定扩大范围,寻找合适的经营者。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特别繁琐。这个经营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必须要热衷于农业,精于农业。经过反复的双向选择,最终才确定了经营者。蔺家楼村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也确定了下来。
流转了土地的村民,每年每亩地都会领到土地流转费,没流转土地的村民怎样从中获利呢?“我们村是贫困村,在和经营方签协议时,我们就明确了,所用劳动力,应首先从本村村民中选择。”李民普说。有了这条规定,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就有了一份工作和一份稳定的收入。
“我们家在长埠岭上有1亩地,前几天,刚从村里领了1050元的土地流转费。原来这块地一直种玉米和小麦,去掉成本,即使不算人工,两季庄稼收入也就600多块钱,还天天闲不住。现在好了,省心,还旱涝保收。”村民刘秀花说。
54岁的村民王永爱这段时间一直在猕猴桃园打工。“在这里打工不用出村,家里的事啥也耽误不了,也不累,每个月还能领到1600元左右的工资,我愿意在这一直干下去。”王永爱说。“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接下来我们会在发展集体经济上下功夫,让父老乡亲们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让大伙儿都过上好日子。”李民普信心满怀地说。 (本报记者沈孝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