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处文物建筑——长春观与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完成,为济南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范例。7月23日早上,记者来到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工程现场,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介绍了长春观修缮保护工程与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工程情况。
钟楼寺钟楼台基最大限度保留真实性完整性
钟楼寺钟楼台基位于县西巷北端,始建于明代,上部原建有钟楼,已坍塌。钟楼寺钟楼台基于2013年10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修缮完成的钟楼寺钟楼台基显得雄伟高大,虽然刚刚修缮完成,但墙体上的青砖都是原有的老砖,有的有破损,但显示出一种历史沧桑感。市考古研究所人员向记者介绍,2018年,我市组织开展文物“拯救保护行动”十大工程,长春观修缮保护工程与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工程为其中两项重点工程。其中,长春观修缮保护工程已于今年6月13日通过验收,钟楼寺钟楼台基修缮工程也于今年7月20日完工。
考古人员说,2008年10月,配合大明湖新区扩建工程,市考古研究所曾对钟楼台基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台基顶部钟楼建筑遗迹(包括柱础、碑座)、登台台阶遗迹,探明了台基土衬石位置,对台基的内部夯土层结构进行了解剖分析,通过发掘,初步摸清了钟楼台基的建筑结构形式。2018年4月,在对钟楼台基的勘察测绘中,市考古研究所又对台基顶部进行了二次清理,进一步明确了台基的建造方式以及相关建筑遗存的布局关系,并出土明代石碑一通。
记者跟随考古人员从北侧的台阶登上台基,这里视野开阔,台基上已经整修得非常平整,露出原本样貌。在台基南侧竖立着明代石碑,上面的字迹大都漫漶不清,无法辨识,只能模糊看出“济南新迁钟楼记”的碑名,落款是“大明万历某某年”。考古人员说,他们对碑文已经辨识过多次,但字迹确实损坏得太厉害,内容一直没弄清。下一步考古人员还将采取专业措施,进行深度辨识,争取弄清楚内容,把台基的历史情况搞明白。
考古人员说,经过此次修缮,钟楼台基的各种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各种安全隐患得到彻底排除,原有景观风貌得到恢复。作为济南老城区内最具有地标性的一处明代高台建筑,此次修缮对于老城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历史文脉传承以及彰显泉城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长春观近20年来最大规模整体修缮
随后,记者赶到位于市中区长春观街1号的长春观。这座建筑197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历史最为悠久的道教建筑之一。
据史料记载,长春观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元、明、清进行过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遗物。长春观原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共有山门一座、厢房四座、殿堂四座及阁楼一座。院落南北长96米,东西宽33.5米。但从清代中期开始,由于财力匮乏,日渐衰败,庙宇建筑逐渐倾圮,不复原来庄严大气面目。现存建筑为山门、东西倒座房、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西廊庑、邱子洞亭及后阁楼。
进入大门,入眼的院落整齐美观,建筑修旧如旧,能明显看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记者进入大殿看到,整座大殿内的梁、柱等木质构件都已经经过了粉刷,梁上有暗八仙、双龙戏珠、缠枝花卉等彩绘图案,显得非常古朴,大殿非常宽阔。
在后院的东侧有一座亭子,里面有一个半月形的地洞,下面就是“邱子洞”。洞口为拱形券门,门上方“拱形”青石上刻着“邱子洞”三字,因为下面都是水,无法下去,所以落款时间看不清。考古人员说,因为这个位置的地下水比较多,洞内一直有水,加上以前的排水道已经不起作用,所以才会积水。
考古人员介绍,洞内的面积有两三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个人简单活动,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
考古人员介绍,长春观修缮保护工程于2018年7月4日开工,12月31日完工。此次修缮工程是近20年来对长春观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整体修缮,工程对所有建筑屋面进行了维修,尤其是大殿天沟西侧渗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对油饰彩画进行修补回贴,对糟朽木柱进行了维修加固。配合泺源街道的拆违拆临工作,此次工程还对长春观东侧沿街围墙进行了修复,恢复了长春观的原始景观风貌,使这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建筑第一次直观展现在世人面前。
原标题:我市文物“拯救保护行动”十大工程进展如何——长春观与钟楼寺钟楼台基展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