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济南面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全市上下奋力拼搏,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5月30日启幕的2019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论坛上,有专家建言: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千行百业,济南应该把人工智能打磨成一把“利器”,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开创实体经济辉煌的明天。
聚焦核心领域 建设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被誉为信息科技产业“超级风口”。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一万亿元。
今年4月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到高新区专题调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时提出:做好“谋、聚、创、引、用、优”六篇文章,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目前,济南市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以齐鲁软件园为载体,聚集起浪潮集团、神思电子、华天软件、鲁能智能、华翼微电子等近百家企业,形成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到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为响应国家“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号召,以及山东省“聚焦聚力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和济南市“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城市”的要求,济南高新区规划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按照“双孵化器+双加速器”的建设思路,聚焦人工智能基础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等核心领域,打造集创新孵化、资源聚合、产学研转化功能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实体经济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的产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500亿元产值规模,建设成为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区。
发挥与北京“同城优势” 吸引企业和人才向济南转移
从2014年参加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发展论坛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韩力群到访济南的次数逐年增加。
“现在,每年11月举办的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发展论坛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论坛,成为济南产业发展领域的城市名片。这次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论坛,其实是从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发展论坛衍生出来的。”韩力群认为,济南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不错,本地企业可以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解决复杂问题,为实体经济广泛赋能。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超过500万,现有人才多聚集在一线城市。韩力群认为,济南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乘坐高铁到北京的时间不足1个半小时,而北京有很多上班族的通勤时间要超过这个时长。对他们来说,济南和北京有着类似“同城”的优势。另外,北京正在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很多企业要外迁,济南是很好的承接地。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积极搭建平台,吸纳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和人才向济南集聚。
让普通人理解人工智能 让企业通过解决方案真正受益
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自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但时至今日,人工智能的发展依旧很不充分。
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钟义信教授认为,现有人工智能理论本身面临颠覆,更高明、更开放的人工智能系统会出现,未来十年,还会产生更多的实用性产品。也正因为发展很不充分,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的阐述经常给人“云遮雾绕”之感。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直观感受,更多的来自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家电,智能家居远未“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同企业开发的智能家电、家居产品往往操作系统各不相同,无法形成联动。国内企业开发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多通过政府平台率先示范的方式进行推广,还没有和社会方方面面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为实体经济赋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云遮雾绕’的情况确实存在。”机械工业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大到产业振兴,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绕不开人工智能。一方面,有必要用平实的语言去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把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典型应用场景梳理出来。第一代扫地机器人遇到家具时经常卡壳,给人“很傻”的印象,如今,新一代扫地机器人因为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已经非常“聪明”,正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家居用品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在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要找到帮企业提质增效的结合点,当人工智能不断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盈利水平的时候,企业就会敞开怀抱,热烈拥抱人工智能,到那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推广也就水到渠成。(本报记者 韩霄鹏)
原标题:我市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 用人工智能赋能济南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