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以来,央行已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前10个月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让利约1.25万亿元。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下一步,央行将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9%,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较上年12月下降0.49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9.6%,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5%。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不过,央行也指出,要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面临不少挑战,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基于此,央行定调下阶段政策思路。一方面,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
同时,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让市场缺钱,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此外,将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发挥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重视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处理好内外部均衡和长短期关系,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评价道:“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国内问题从长远看,治本之策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国内经济潜力,推动国内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同时,保持尽可能‘长维持’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避免政策后遗症。”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再次定调房地产市场:将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央行强调,将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维护金融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周茂华称,“接下来,需要严把货币总闸门,更加精准滴灌,提升政策质效,优化宏观杠杆结构。货币政策调整将‘以我为主’,依据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灵活调整。”(经济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