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高尿酸血症就是痛风
许多人认为,血中尿酸高就是痛风,就必须治疗。事实上,高尿酸血症虽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但并非痛风的同义词。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等,若未经正规治疗,通常会演变成痛风性肾病。
误区2:限制高嘌呤饮食就足够了
研究指出,即使严格地限用嘌呤含量极低的食物,血尿酸浓度的下降也很有限;相反地,若饮食毫无节制,却可使血尿酸浓度迅速升高到随时可能发作的状态。从另一角度看,痛风患者常同时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或糖尿病,这些疾病本来就需要食物的节制,故饮食控制是必须的。
痛风饮食原则为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蛤、蟹等。含中等量嘌呤的有鱼虾类、肉类、豌豆、菠菜等。至于水果,蔬菜,牛奶,鸡蛋等,所含嘌呤则相当少。
误区3:患上痛风源于饮食不当
1.痛风高发人群主要有两大类:男性多为40岁-60岁,高脂饮食与酒类消耗量大者。女性则大多处于绝经后,特别是有高血压而服用利尿剂者。
2.肥胖且合并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
3.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利尿剂、低剂量阿司匹林。
4.有痛风家族史,或可在家族亲属中追查出尿路结石病史。
误区4:痛风发作的部位仅限于关节
70%的痛风患者首发部位是在第一大脚趾(第一跖趾关节)。疼痛也可以发生在足背、阿基里斯腱、脚后跟、踝和膝关节等部位。另外,手指、肘等上肢关节也可能发生。90%以上患者首次发病部位多是下肢关节。
为什么下肢关节,尤其是第一大脚趾容易发作呢?原因尚不清楚。但是,痛风发作是尿酸变成尿酸钠结晶,炎症产生之后发生的,因此容易发生结晶的地方都可以发生痛风。结晶按顺序易发生在酸性强、经常运动和承重部位、温度低的部位。故结晶易发生的部位是关节,耳廓,肾脏,尿路等。这些部位与很多易发生结晶的条件一致,关节尤其是第一大脚趾满足所有条件。
误区5:尿酸稳定后和止痛后就可以停止治疗
痛风的治疗必须坚持终身服药和配合饮食疗法。部分患者尿酸稳定后,就放弃了药物治疗。但这样随意地停药,尿酸不久就再次升高。正确的治疗是在尿酸下降到目标值(血尿酸300-360umol/l)之后,医生会允许慢慢减少药量,在这之前则必须坚持规律服药。
一般情况下,痛风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1阶段是针对痛风发作进行治疗。这是缓解疼痛的治疗,以消炎镇痛药物治疗为主。
第2阶段是痛风发作消失后,进入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饮食疗法和日常护理,时间为3-6个月。使用药物的种类因高尿酸血症类型而不同,原则上排泄低下型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生成过量型患者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第3阶段接着控制尿酸的初期治疗,进行终身控制尿酸治疗,同时采用药物和饮食治疗,预防并发症或复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杜蕙)来源: 新民晚报 |